設計+技術撐起“中國效率”
地處河北滄州的“雜技之鄉”吳橋的盈豐鑄鋼,通過獨創的精煉技術,打破外資對國內鑄鋼節點產品的壟斷,并通過推廣新技術占據行業制高點;后通過引入工程院院士等眾多專家人才,補齊生產型企業的工程設計短板,打造從工程設計到產品設計及生產的產業鏈
超級精煉工藝技術獨步天下
鋼結構是支撐新機場的“脊梁”,而節點就是它的關節。北京新機場整個膜結構屋頂,需要很多個外桅桿、內桅桿及牽引桅桿的各類鋼索作為支撐系統。
盈豐鑄鋼不僅拿下北京新機場全部鑄鋼節點,還剛剛完成港珠澳大橋、虹橋機場、蚌埠體育中心以及菲律賓達沃、馬來西亞富力歌劇院等項目的鋼結構節點的供應。
中南建設的采購負責人李杰表示,中南建設拿下菲律賓達沃項目后挑選鋼結構節點供應商,比較過德國、日本等國企業產品后,發現還是盈豐鑄鋼產品質量業內***好,而且結構輕,更便于運輸,因此將項目全部鋼結構節點都交給盈豐鑄鋼完成。用實力接住“餡餅”
對于企業在鑄鋼節點上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楊來盈自己當初也沒想到。
上世紀90年代企業創立時,主攻機械設備的配件生產,由于產品做得精細,因此在業內小有名氣。但沒想到,一個大大的“餡餅”砸到了盈豐鑄鋼的頭上。
“2006年,在國家體育場建設時,施工方突然找到了楊來盈,請盈豐鑄鋼幫助生產國家體育場建設所需的鑄鋼節點。”楊來盈當時感到“餡餅”砸到了自己的頭上。
到了工地現場一調研,“我當時就傻了。”
“鑄鋼節點,太復雜,工件整體規模又很大,有的要重100多噸,這是企業之前沒做過的;此外當時多家國內知名鋼構企業到場,他們技術和加工能力都高于自己,企業能否突圍可是大大的問號;更為關鍵的是,當時國內沒有企業掌握相關技術,之前國內建設用的節點都來自德國企業,因此相關技術和設計在國內還是空白,去哪里取經都成問題。”一連串的難題,讓楊來盈心里不停地打鼓。
雖然內心很是忐忑,但楊來盈還是下定決心,一定要拿下這個項目。為此,他以旅游為名三次去德國考察相關技術,后引進部分德國工藝和設備進行技術攻關。
隨著鑄鋼節點的推廣應用,隨之出現索夾和節點的計算與分析,這對于鑄鋼人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有些節點是常規性的,可以按照公式進行計算,但大多數的節點是非常規性的,這就用到了有限元分析并需要重復試驗。有時候一個節點的有限元分析,***短的用一天時間,***難的會用時兩天或者更多。分析出它的極限承載力,并能滿足設計規范要求。
此外,新機場航站樓共有上萬個鋼結構節點,每個節點上都有4個到6個桿相交,仿佛一個張開的手掌。這些節點的拼接,哪怕出現一點小誤差,都會***終導致建筑受力不均,上部無法封口,因此對節點制作要求十分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