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股“制造業回撤”的風潮在西方國家彌漫開來。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國情咨文強調,為了讓美國經濟“基業長青”,需要重振制造業。金融危機之后,金融衍生品帶來的虛假繁榮讓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實體經濟對于國家發展、抵御經濟危機具有決定性作用。作為我國實體經濟的基礎,裝備制造業在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如今,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正在“趕路”。2013年11月6日央視財經頻道制作的專題紀錄片《大國重器》播出,該片在回溯中國裝備制造業艱難奮進的同時,也展示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創新成就和未來前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之路面臨哪些挑戰?創新驅動的關鍵是什么?中國如何完成從裝備大國到裝備強國的轉變?挺起腰桿談價格曾幾何時,因為沒有核心技術,在向外國買技術的日子里“不議價”成為許多中國企業心中永遠的痛。IGBT(絕緣柵雙極晶體管)是功率半導體器件第三次技術革命的代表性產品,廣泛應用于軌道交通、航空航天、高壓變頻等戰略性產業領域,該產品長期被國外壟斷。“定價權不在自己手里,即使有錢有時也買不到貨,一臺偌大的電力機車,往往就被幾個(進口)關鍵零部件‘吃掉’了。”中國南車[3.31%資金研報]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馮江華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吃盡苦頭后,公司終于在2009年完成IGBT器件的技術開發,產品不僅奪回了國內市場,而且海外市場供不應求。目前,中國南車的IGBT器件除滿足自身需求外,在全球實現的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人民幣。中國企業越來越多的專利技術不僅在“買方市場”獲得了主動,也在“賣方市場”挺起了腰桿。中國甕福集團董事長何浩明對此就很有發言權。2007年11月,甕福集團成功中標世界上最大的磷肥選礦廠——沙特阿拉伯政府礦業開發的一個重要項目。回想當年,確保翁福集團在競標中最后勝出的秘密武器是一項中國獨有的可以從磷肥的副產品中提取無水氟化氫的技術裝置。這項技術將給沙特工廠每年帶來2億美元的超額利潤,這對沙特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誘惑。但是氟化氫對貯藏條件的要求十分苛刻。曾經一家南非企業想要引進這項技術和設備。當時,甕福集團報出了將近1億美元的轉讓價格。但對方一再要求價格讓步。擁有主動權的何浩明當即回絕了對方的討價還價。“就這個價,要就要,不要就算。我們很自信,全世界你隨便找,只有我們有這個技術。”隨后,南非人用了整整一年時間,尋遍全球,但最終發現,這項技術確實只有中國有,而且無可代替。一年后,南非人再次來到中國。何浩明告訴他們:由于原材料和人工費的調整,價格需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20%。“過去我們向國外買技術,外國人什么態度?過去我們很痛苦,今天我們完全可以把腰桿挺起來。”何浩明說。正如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所說,“以前核心的部件中國不能造,(對方)自然就把價格抬得比較高,所以最后你整個盈利附加價值就會很低,沒有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就不能根據這個主機產品的發展提供相應的零部件。”從“被人看不起”到“值得尊敬的對手”2013年4月,全球工程機械最大規模的展示和采購平臺寶馬展在德國慕尼黑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中聯重科攜全球最長泵車——101米碳纖維臂架泵車等數十臺工程機械產品強勢亮相。中國企業第一次參加寶馬展是1995年,當時只有一臺裝載機。與會者回憶,當時中國方面技術人員前往德國展位“取經”,詢問是否可以拍照,德國方面會務組的負責人回答,“你可以用攝像機全程錄下”,這位德國人又補充,“反正你們再怎么學也永遠做不到。”這句話,刺激了中國的工程師們。十余年時間,全球工程機械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世界最長泵車、世界最大起重機、世界最大壓路機等一系列產品相繼在中國企業“開花”,特別是全球混凝土機械前三強——德國大象、德國施維英、意大利賽法已分別被三一重工[0.42%資金研報]、徐工機械[0.51%資金研報]、中聯重科攬入各自懷中。“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整個世界工程機械,完全是以美國、歐洲、日本為主導,中國的工程機械沒有自己的話語權,更沒有自己的地位。”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現而在,我們不是在中國爭地位,而是為中國爭地位。”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說:“國家要建設,大量的工程機械要使用,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能力來建設自己的國家,我們要不斷用新的裝備來實現我們建設的目標,這樣才能達到經濟、安全、可靠。”18年過去,中國工程機械總產值已經達到6000億元,而中國也成為寶馬展一個重要的舉辦國。來自中國的礦用自卸車、超級起重機等大噸位工程機械的亮相,吸引了全球客商的目光。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正在走出海外。美國舊金山海灣大橋,是與東海岸自由女神像比肩的地標性建筑。1989年的一場大地震,使這座77年歷史的大橋東段損毀嚴重。美國人曾斷言,誰有能力建好這座大橋,誰就能夠建造世界上所有的鋼結構橋梁。在與國際制造強國的競標中,2006年,美國人最終將大橋的鋼結構制造交給了中國企業——振華重工[1.37%資金研報]。中國橋梁建設專家敲開了世界發達國家的大門。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無法忘記10年前的那段經歷,當時,企業正在國企脫困中掙扎,他決定去芝加哥國際機床展考察,“不比不知道,一比至少落后全球領先行業20年。”關錫友說,回來后,他們開始朝智能化數控機床的領域進軍。“要錢我就給錢,我月月給,年年給。開始投入的時候,越投入越艱難。”關錫友說,不管研發團隊面臨多大困能,他都始終為團隊提供充足的研發資金,砸進去幾個億,但他從不插手研發工作,因為他堅信,智能化是未來工業制造的核心。2012年8月,經過5年時間的不懈努力,全球第一臺智能化數控機床誕生,關錫友激動得有點兒“不敢相信”。隨著這塊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數控機床“大腦”的誕生,中國人走進了全球機床制造商的頂級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