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岱 萬科投資新加坡,碧桂園踏足馬來西亞,萬達收購美國院線……中國地產商高歌猛進的另一面,是其負債水平的居高不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18日警告,內地樓市盈利前景堪憂,地產商負債水平偏高,須警惕“以債養債”的循環。 IMF常駐香港代表Andre Meier接受本報專訪時告訴記者:“中國地產商受到樓價調控和信貸收縮的雙重影響,盈利能力下降;與此同時,他們大肆利用境外融資平臺發行高收益債券。償債風險不斷提升,負債水平攀升不可持續。” 根據湯森金融公司的統計,中國房地產公司在2011至2012兩年間共發行了47只債券,涉及金額492.75億美元。今年年初至今,據不完全統計,香港上市的內房企業已累計發行了100億美元的離岸債券,且毫無“收斂”的趨勢。 “境外以債養債,境內信托遍地,內地開發商正面臨流動性降低和負債率走高的多重壓力,預料行業整合會加速。”德勤全國房地產行業主管何錦榮透露,2013年,約有3000億元人民幣的房地產信托產品到期,中小型開發商的資金壓力陡增,超過10家內地房企正積極爭取年內在港上市。 消息人士指出,雅居樂正尋求一筆3年期的銀團貸款,貸款協商價格約為400個基點。據悉,雅居樂剛剛在今年1月發售了一筆7億美元的次級永久資本債券,短短3個月后再次向市場“抽水”,融資壓力可見一斑。公司長期被詬病項目布局過于集中于廣東和海南兩省。 內外交困 債臺高筑 根據IMF的計算,900家中國上市公司的平均盈利占利息支出比率從9年前的4.4%,降至2012年中的2.4%,證明中國企業的杠桿水平提升;其中房地產企業的負債水平高居各行業之首。截至去年,房地產行業的負債率中位數接近65%。 Andre Meier分析:“幾乎所有在港上市的內地開發商都對發行離岸債券,包括人民幣點心債、美元債券等興趣濃厚。隨著三大評級機構的覆蓋越來越多,大型開發商的平均息率已從2年前的平均12%-13%降至8%左右,但不能奢望境外投資者無限接納高風險債券。” 今年僅1月份,先后已有14家內房企業發行不同年期的離岸債券,價值約為49億美元,已占到2012年總收益的28%,債券期限從幾個月到最長10年不等。另據交銀國際研究部的粗略統計,年初至今內地開發商境外再融資總額已逼近100億美元,進入二季度似有增無減。 3月27日,萬科集團首次發行海外債券,通過萬科(香港)發行8億美元5年期定息債券。同日,綠城中國宣布增發2018年到期優先票據所得的凈額款項約3.09億美元,息率8.5%。3月28日,融創中國繼年初配股20億港元后二度融資,發行5年期高收益美元債券,票息為9.375%,發行規模5億美元。 交銀國際房地產分析師劉雅瀚認為,內房正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大型龍頭開發商趁市況較佳,或配股或發債,積極增資部署海外擴張。中小型開發商則面臨國內貸款到期的壓力,急于在海外融資償債。“今年將是內地房企境外融資的又一個高潮。” 另據中國信托協會的統計,2013年到期的房地產信托產品余額高達3000億元人民幣。何錦榮表示,大多數信托計劃在2011年“樓市寒冬”發行,信托期限從1年至2年,未來數月將迎來集中償付潮。 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4月17日預警,內地房地產負債水平偏高,將引導銀行加強房地產信貸風險控制,對行業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內地房企香港排隊上市 “國內信貸環境有緊無松,境外上市成為了大多數中小型開發商最后的救命稻草。毫不夸張的說,不上市,就隨時面臨被兼并或淘汰的厄運。”何錦榮透露,短短1個月內,已接觸了10家有意赴港上市的內房企業。除了傳統的中小型住宅開發商外,另有五六家區域酒店開發及運營商也積極尋求年內上市。投資者對另類商業房企的興趣頗高,而對純粹為了還債的開發商意興闌珊。 “現實情況下,中小型開發商難以取得國內銀行貸款,以往發行投資信托的融資渠道被監管層掐斷,誰能搶先獲得境外融資平臺,誰就能在這輪行業整合潮中存活下來。就算境外垃圾債息率高至15%,總比餓死強。” 德勤預期,離岸企業債券未來數年會成為內地開發商優先選擇的融資渠道,但資本市場情緒隨時左右能否成功發行和息率變化,負債過高會直接影響債務評級,以債養債的模式未必適用于所有開發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