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Wind數據,截至4月21日,創業板已有283家公司發布了2013年年報。其中,271家公司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為正,實現年度盈利,占比95.76%,12家公司出現虧損;176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速為正,占比62.19%,而107家公司出現凈利潤負增長。業內人士表示,創業板整體表現尚可,業績分化明顯。整體盈利狀況尚可單從盈利情況看,超過九成以上的公司實現盈利,整體相對較好。按照申萬一級行業分類,271家盈利的公司有44家屬于計算機板塊,43家屬于機械設備,37家屬于醫藥生物板塊,分居前三位;而在176家業績同比增長的公司中,這3個行業也排名前三,分別為28家、28家和27家。“創業板中機械設備股比較多,而該板塊中的航天軍工、鐵路設備、工程機械、水利設備等多屬于新興產業概念,本身具備較高成長性,相關上市公司出現了凈利潤穩步改善、管理效率顯著提升以及收入高增長等態勢。”國泰君安投資顧問趙歡表示,“而伴隨著云計算和大數據的發展熱潮,互聯網計算機板塊迎來了業績和市值的雙增長。”從具體公司來看,凈利潤增幅最大的是超圖軟件,此外,智云股份、海默科技、三維絲這3家公司的凈利潤增長率也高于500%;而凈利潤增長率高于100%有22家。從凈利潤總額來看,超過5億元的有碧水源、華誼兄弟、匯川技術和神州泰岳4家公司,超過1億元的共有74家公司。創業板公司主要以新興產業為主,符合政策發展方向。“尤其是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傳統型產業普遍受到宏觀經濟周期不佳的影響而表現較差。”金融界資深分析師馬小東表示,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相關傳媒、互聯網、物聯網等產業迎來了業績的增長。“從產業的發展趨勢看,新興產業仍然是經濟轉型的發展重點,創業板或將涌現出更多高增長、高成長性的公司。”馬小東說。遭遇成長煩惱與此同時,相比去年創業板公司整體業績的大漲,也有一些創業板公司的盈利業績出現大幅下降。“從目前數據來看,創業板2013年凈利潤均值同比約為13%,增速并不高。如果從單季度比較來看,去年四季度的凈利潤均值同比為32%。”大同證券高級投資顧問付永翀表示,就創業板指前50%權重股目前披露的凈利潤增速來看,去年全年為44%,遠高于創業板整體的增速,表明創業板內部的盈利增速出現比較明顯的分化態勢。同時,由于國家政策影響和行業景氣程度不同,創業板公司年報業績的兩極分化情況比較嚴重。“一些頂著高股價、高成長性、高市盈率光環的創業板公司業績不容樂觀。”趙歡表示。付永翀也坦言,業績分化是目前創業板面臨的最大問題。有一部分公司業績增長加速,但低于市場預期。如樂視網、易華錄等,這類公司的未來具有不確定性。“此外,有一部分公司業績增長放緩,如神州泰岳、宋城股份、光線傳媒等公司的估值壓力也逐步顯現。”“一般而言,企業利潤高速增長的時間大約為5年至8年,部分公司未能延續高成長的屬性是符合預期的。”趙歡認為,創業板公司雖然大都符合成長性高、潛力較大的特點,但同時經營結構單一也預示著其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差,在全球經濟下滑以及部分行業不景氣的背景下,創業板上市公司受到的沖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