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深海大未來”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海洋工程技術裝備論壇上,筆者獲悉,目前全球有超過110座半潛鉆井平臺年齡超過30年,已到了更新換代的時期,未來深水鉆井裝備和生產裝備將保持旺盛需求。據統計,目前全球海洋石油資源將成為原油產量增長的重要來源,未來全球50%以上的油氣產量和儲量將來自海洋。在“藍色經濟”驅動背景下,中國海工裝備產業迅速崛起。面對未來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國海工裝備企業是否已做好準備?“藍色經濟”助推海工裝備21世紀是海洋世紀。隨著陸地和淺海油氣資源的日益枯竭,深海油氣資源日漸成為未來油氣增量的主要來源。“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油氣資源開展重點將從陸地轉向海洋,未來海洋油氣開發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中國石油渤海鉆探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秦永和向《中國聯合商報》等表示。據了解,2013年至2018年全球海洋油氣開發的年均投資在3270億美元以上,如果按占比20%至25%估算,海工裝備市場年需求在650億美元至810億美元之間。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也吸引了國內外眾多企業瞄準海工裝備領域。目前,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企業正處于良好的發展環境。海工裝備制造業已被列入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明確提出,到2015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年銷售收入將達到2000億元以上,其中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將占國際市場份額的20%。在此優勢環境下,我國海工裝備企業也在不斷擴大其市場份額。中國船舶(22.83, 0.98, 4.49%)工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表示,2013年我國承接各類海工裝備(含改裝)訂單52座、115億美元,分別占全球成交112座、472.5億美元的46.4%和24.3%,而2012年相應的比例分別為36%和14%。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莊建軍告訴本報:“受造船業產能過剩的影響,目前國內不少有實力的大型船企開始向海工裝備制造行業轉型,有些企業甚至具備獨自承接海工裝備的硬件建造能力。國際上存在大量未開發的海域需要海工裝備,例如東非、巴西等國家沒有開采的海域就較多。此外,中國南海開發也將會給海工裝備的發展帶來不小的前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面對如此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海工裝備企業雖然戰績頗豐,但在核心技術上仍受制于人。與海工裝備制造強國相比,國內差距依然明顯,目前利潤最高的海工裝備核心配套設備、水下設備制造等基本被國外供應商壟斷。工信部裝備工業司船舶處處長由淑敏也指出,歐美海工企業在設計方面占據壟斷地位,而國內企業尚無話語權。目前,我國海工裝備的配套設備本土化率非常低,每年有70%以上的設備需要進口,關鍵設備配套率不足5%。“雖然我國海洋油氣資源儲量豐富,但目前深海技術儲備不足,深海裝備能力仍有限。”秦永和說,“目前我國海洋原油和天然氣發現率分別僅為12.3%和10.9%,遠低于世界73%和60.5%的平均率,整體處于勘探的早期、中期階段。”工信部日前發布的《海洋工程裝備科研項目指南(2014年版)》(下稱《指南》)指出,深海天然氣浮式裝備技術水平是我國海工裝備的短板,自升式平臺品牌建設不足,水下油氣生產系統關鍵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我國大型能源裝備關鍵配套部件自主化能力較弱,一直是產業做強的頑疾所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能源供應安全。中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海洋工程首席專家馮勤表示,與國外先進技術相比,我國海工裝備技術主要還存在以下幾大差距。一是我國的海工工程裝備目前還僅停留在結構設計方面。其中水下塔容器還完全依賴進口。二是我國海洋平臺設計技術理念還處在國外80~90年代水平,很多新的理念沒有體現出來。三是我國海洋工程設計流程還缺乏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的質量管理。四是我國海洋工程設計技術還缺乏創新性,目前僅停留在簡單拷貝國外設計水平階段。五是海洋工程設計計算機軟件方面還是空白。六是海底設備還沒有自己的可靠產品。七是水下安裝施工設備還嚴重缺乏自己的技術和產品。“高精尖”成發展趨勢隨著國內船舶工業結構調整的基本完成,業內人士指出,經過多年的產業升級與調整轉型,我國海洋工程技術將朝著高、精、尖領域發展。預期至2016年,內地海洋工程裝備將實現淺海裝備自主化、系列化和品牌化;至2020年,全面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設計和制造技術。為達成以上目標,《指南》明確指出,我國將實施深海天然氣浮式裝備(一期工程)、自升式平臺品牌工程、水下油氣生產系統(一期工程)等工程與專項。同時,針對深海油氣田開發關鍵配套設備,《指南》也明確了重點研究方向,提出在2015年前,重點圍繞開展水下油氣生產系統核心技術與設備、水下專用作業設備的研制,其中,控制系統與關鍵設備、安防系統工程化、混輸增壓泵等是重中之重。實際上,我國企業在高端的深水裝置上已經實現了一定突破。據悉,由我國首座自主設計、建造的總造價60億元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981”的鉆頭此前也在南海荔灣約1500米深的水下成功探入地層,使我國成為第一個在南海自營勘探開發深水油氣資源的國家。“研發能力及配套能力薄弱一直是我國海工裝備業的軟肋,國內企業想要克服這一短板,必須從市場需求出發,立足科技創新,完善重點共性技術的研究,形成現代化的海工制造業體系。”王錦連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