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之橋信息交流網
 

美國制造業回歸本土預警著什么

   日期:2013-03-15     來源:本站    作者:admin    瀏覽:668    評論:0    
核心提示:每周四美股開盤前,華爾街和美國各大新聞機構都會等待著一個數字的刷新:首次申領失業金人數。這個一周一刷新的數字,緊緊牽動著股市敏感的神經。特別是在增長乏力的經濟環境中,失業率指標的變化顯得更加扣人心弦,甚至直接成為美國政府諸多經濟政策的標尺,比如著名的QE3(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就是與失業率直接掛鉤的。在一切向就業率看齊的經濟復蘇進程中,作為就業大戶的制造業,自然成為政府經濟刺激政策的焦點。為了用制造業拖動經濟復蘇的步伐,拉低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奧巴馬政府提出“再工業化”戰略,以制造業
每周四美股開盤前,華爾街和美國各大新聞機構都會等待著一個數字的刷新:首次申領失業金人數。  這個一周一刷新的數字,緊緊牽動著股市敏感的神經。特別是在增長乏力的經濟環境中,失業率指標的變化顯得更加扣人心弦,甚至直接成為美國政府諸多經濟政策的標尺,比如著名的QE3(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就是與失業率直接掛鉤的。  在一切向就業率看齊的經濟復蘇進程中,作為就業大戶的制造業,自然成為政府經濟刺激政策的焦點。為了用制造業拖動經濟復蘇的步伐,拉低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奧巴馬政府提出“再工業化”戰略,以制造業復興托起美國經濟的整體復蘇,并推出減稅政策吸引美國制造商將海外工作機會回遷本土。于是,在上世紀末的大規模外包浪潮之后,美國制造業開始“海歸”。  通用電氣曾經是美國制造業外包的領頭羊,如今卻將原本外包到中國和墨西哥的熱水器和洗衣機工廠遷回肯塔基州。其首席執行官杰夫·伊梅爾特直言,外包正在迅速變得過時。  中國是蘋果公司著名的外包產地,每當該公司新產品發布時,最繁忙的往往不是蘋果在美國加州的總部,而是其在中國各地的代工廠。然而,在年前的iPhone5供應危機之后,蘋果公司也開始考慮讓蘋果產品逐漸由“美國設計”變成“美國制造”,并為此新增了1億美元本土投資,以在美國國內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而作為蘋果最大代工廠的富士康集團,在宣布了醞釀已久的機器人代工計劃之后,更是在今年年后大規模減少了招工人數。  隨著這些曾經的外包大戶將海外工廠撤回本土,有關中國制造業被架空的擔憂在華爾街漸漸浮現。  著名的《大西洋月刊》在去年12月刊出了一篇封面文章,談論制造業如何從中國回歸美國。圍繞這篇文章,掀起了一番制造業從“外包”過渡到“內包”的討論,不少人認為大量的代工訂單將從亞洲流出,世界制造業中心將重新回到美洲大陸。  這種觀點其實不無道理,但真正需要擔心的不是整個亞洲,而是以珠三角為代表的中國的先發地區。  面對密集調高的最低工資標準、人口紅利的慢慢見底、原料和能源成本的居高不下,即使我們忽略不計海外市場的急劇縮水,這些幾乎出現在生產要素每個方面的成本壓力也足以將為數眾多的制造企業從現在的世界工廠逼走。在部分中國內陸地區和眾多東南亞國家,這些原先傳統制造業的二線陣地正在成為新的世界工廠。而原先的世界工廠,正面臨著傳統制造業出走之后被徹底架空的危險。  佛山作為珠三角制造業的排頭兵,是國內第一批感受到轉型陣痛的城市。數年的騰籠換鳥,已經倒逼了一大批傳統制造業的出走。而雄心勃勃的創新型城市建設,正在計劃用10大創新工程、10大創新產業園區、10大創新平臺、10大創新聯盟和10大全球招標項目,推進產業鏈向價值鏈高端發展。然而,這一輪的產業引入,已不再像20年前那樣簡單,只消張開雙手去承接產業轉移。新型制造業在排兵布陣的時候更加精挑細選。這種不依靠大規模人力生產的制造工藝,更加青睞市場距離短、科技儲備好的生產基地。  如今的高端制造業不再依賴于密集的廉價勞動力,而對市場距離和技術儲備更加敏感。以3D打印技術等為代表的新型制造業在排兵布陣的時候有著更加苛刻的要求,這也是大量轉型的制造企業回流美國本土的原因。  于是,珠三角、長三角等先發地區的制造業實實在在面臨被逐漸夾心化的危險:高端制造業在技術和市場上爭不過美國,低端制造業在成本上敗給東南亞等后發地區,尷尬地被夾在了產業中端,進退兩難。  如果制造業夾心化的問題長期無法解決,伴隨而來的很可能就是產業空心化。  在佛山,在珠三角,在每個產業轉型升級最劇烈的地區,產業空心化都是一口敲了多年的警鐘。但當我們真正看到美洲大陸上正在發生的制造業變革時,這長鳴的警鐘,不得不變得更加聲聲入耳。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