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外交政策》雜志6月23日報道,盡管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贊比亞大部分地區仍然十分落后,這種不平衡現象在醫療體系中尤為凸顯。該國醫務工作者嚴重不足,平均每2,3萬人僅靠一名醫生看病,而美國約為每413人擁有一名醫生。除非基礎設施短缺的問題得到解決,這一上個世紀遺留下來的現狀很難改變。文章稱,造成目前狀況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基礎設施落后是贊比亞發展的一大障礙。城市之間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唯一便捷的是只有少數商界名流和游客才可以負擔起的飛機,全國各地區到醫院的平均距離超過85公里。另一方面,驚人的外科醫療資源匱乏無疑令問題雪上加霜。贊比亞國土面積約為英國的三倍,一個擁有1300萬人口的國家卻只有44名外科醫生,而其中只有6人居住在60%人口聚集的農村地區,這使得贊比亞的平均預期壽命僅為48歲。根據聯合國2013年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贊比亞在共計187個受評國家中位居第163位。當然,在部分私人基金會等公益組織的資助下,一些地區的瘧疾預防和結核病治療已經取得不小的進步。然而這些進步,還是無法解決整個國家基礎設施嚴重短缺、醫護人員分配不均的問題。圣弗朗西斯醫院外科治療主管羅伯特(RobertBleichrodt)稱,資助者和發展組織沒有將重點放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人員培訓上。20多萬人口居住的地區卻只有一家僅有350個床位的醫院,此外還有周邊鄉村地區140萬的人口涌向這里尋醫問藥。有評論認為,項目規劃才是真正的援助,與金錢相比,規劃更為重要。再者,盡管發展依賴于顛覆性的尖端科技,但創新并不總是需要尖端技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針對贊比亞農村基礎設施的極度匱乏,醫療改革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道路四通八達的發達省份,交通擁堵,救護車難以暢行,國際公益組織于是采用“特快直達救護車”,以便毫不延誤地將病人送往醫院;“健康騎士”是贊比亞另一個為偏遠地區醫務人員提供交通工具的公益組織;還有一些地區對成千上萬的健康社區志愿工作者進行培訓,讓他們擔任有薪酬的“健康社區助理”。這些都是簡單有效解決問題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