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的海洋技術和工程裝備而言,與國外相比,主要是高端領域差距比較大。一般認為,中國要落后15年左右。”首屆中國(上海)國際海洋技術與工程設備展覽會日前在上海舉行。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主任羅續業表示,中國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實際上重要的是海洋技術,而海洋技術就體現在工程裝備上。 調查顯示,目前國內市場上使用的海洋工程設備高端產品大部分要依靠進口。雖然我國在海洋裝備方面投入很大,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存在。以剛剛閉幕的上海國際海洋技術與工程設備展為例,羅續業介紹說,其母展——英國(倫敦)國際海洋技術與工程設備展覽會已舉辦了40多年,來自中國大陸的參展商最多的一次只有兩家。此次上海的展覽共吸引了來自20多個國家的190余家展商參展,中國的公司有60家左右,這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是國外產品的代理公司,真正擁有自主品牌的國內公司不到30家。展覽主辦方勵展博覽集團中國區CEO王國洪也坦承,在將展會帶到中國之前,他們做了充分的市場調查,也是根據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市場的巨大需求看到了將來發展的可能性。 據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2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9%,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6%。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副總工程師、產業化處處長唐軍武曾表示,現在中國是海洋大國,海洋科技領域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其中,海洋裝備市場約為1500億元,市場潛力巨大。 伴隨著海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中國亟須在海洋核心技術、核心裝備的制造領域尋求突破。“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認為,隨著近年來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以及發展海洋經濟規劃的進一步實施,我國海洋工程技術在逐漸提高,“蛟龍”號就是一個例子。“‘蛟龍’號的研制使中國深潛技術有了很大的跨越,其中很多技術有望進行產業化,同時實現了很多關鍵設備的自行研制,有利于促進整個海洋工程產業的發展。” 徐芑南同時表示,“蛟龍”號目前正在進行的是深海資源及其周邊生態環境的調查,這只是第一步,關鍵是要把這些海底資源開采回來。這就需要研制諸如可在四五千米深的海底作業的挖掘機、把開采出的礦產運送到海面的水泵等很多高端深海工程裝備來為開發服務。 據了解,我國已開始加大對海洋技術和工程裝備方面的投入,并在一些科技專項上安排了相當一部分資金,研發自主品牌的技術和裝備。羅續業介紹說,像水下自動機器人、遙控水下機器人、水下滑翔機、海嘯浮標等關鍵性設備在過去十年里很多已用于業務系統。而更先進、設備現代化程度更高的大洋二號科考船,已經獲批并即將開建,深海運載器也正在研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