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之橋信息交流網
 

三中全會確定改革時間表 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一)

   日期:2013-11-13     來源:本站    作者:admin    瀏覽:640    評論:0    
核心提示:在萬眾矚目與期盼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了。2013年11月,中國改革開放走過35個非凡歲月,碩果累累。35年后的今天,中國改革再臨深度整合、大幅提速的重要節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繪就明確的路線圖,為改革航船再出發指明航向。中國的改革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預熱近一年的改革方案終于露出眉目。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13年11月12日落幕,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稱
在萬眾矚目與期盼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了。  2013年11月,中國改革開放走過35個非凡歲月,碩果累累。35年后的今天,中國改革再臨深度整合、大幅提速的重要節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繪就明確的路線圖,為改革航船再出發指明航向。中國的改革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預熱近一年的改革方案終于露出眉目。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13年11月12日落幕,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全會稱,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吹響號角,在確定總目標的基礎上,全會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多位專家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公報內容看,改革力度達到甚至超過業界的預期,預計隨后將要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將有更多更詳細的表述。  確定改革時間表、總目標  全面深化改革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這在10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有所透露。  全會稱,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張永軍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往三中全會往往會聚焦在一個點上,比如十一屆三中全會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關于農村的改革,而十二屆三中全會側重于工業領域,十四屆三中全會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展開。“而此次我們提到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沒有特別指出哪一個內容,這與我們的發展階段有關系,過去的任務是建立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基礎上,圍繞人民群眾基本需求得到滿足而設定,目前我們的人均收入已經由中下等收入國家逐漸過渡至中上等收入國家。”  他表示,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在不斷增長,從過去的生存需求向發展需求過渡,這就體現在生態、文化等方方面面,全面深化改革的提法也與之相匹配。  按照公報內容,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一個全新的提法。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徐湘林曾指出,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從原來相對封閉單一的社會,向開放多元的社會轉型,這是不斷進行的過程,而且速度很快,也是帶來大量新的社會矛盾的一個很重要的起因。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告訴記者,考慮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必須提高治理能力,這也是發展階段的新要求。“三中全會公報中提到的關于創新社會治理、建設法制中國等內容都屬于國家治理的范疇。”  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  全會公報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張永軍表示,我國經濟發展盡管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發展任務依然很重,我國比照人均收入12000美元的發達國家水平還有相當差距,而經濟領域改革對于文化、生態等領域的改革具有帶動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濟體制改革需要政治體系、文化體系與社會體系的改革配合,這一次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還在于完善經濟體制這一塊,其他的改革配合經濟體制改革。  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核心任務鎖定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個詞語的改變引發了市場的熱切關注,此前市場的基礎性作用被決定性作用替代。  劉元春分析說,基礎性是指基本的一些東西要用市場來深化,決定性就是說政府的力量在配置資源里面要弱化,政府更多要為在配置資源里面提供服務性的功能,而不是讓政府作為市場中的一員,逐漸發揮作用。  這也在三中全會公報中的行政體制改革部分得到映襯,“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全會公報指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制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改革力度強于預期  全會公報透露的改革內容究竟力度如何?多位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乍看全會公報內容似乎很平淡,但細讀之后便會發現內含巨大波瀾,關于改革的一些表述甚至超出預期,隨后將公布的《決定》可能會有更詳細的內容。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這體現了改革的決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就曾強調,一定要有一個專門的部門來研究這樣一個改革方案。不能讓改革放在各個部門,讓部門制定改革方案,這樣是搞不成的。  劉元春說,全面改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系統性和全局性,要求各個領域必須要圍繞改革方案進行全面改革,建立中央改革領導小組就有了一個強力體系去推行,制度上得以保證。  長期研究財稅與法律的劉劍文對此次財稅領域改革給予了極大肯定。他表示,財稅改革將成為中國未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大突破口,而公報內容盡管不多,但已經點出了方向,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場、納稅人和國家之間關系理順的思路已經成型。  全會稱,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劉劍文表示,這已經滲透出未來財政的方向,即收入合理、合法、合憲,指出公開、公平、公正,財政管理有規、有序、有責。“以財政改革作為突破口,代價成本較低,風險小,收效大,這從遏制‘三公消費’之后的社會影響就可以窺見一斑。”  而土地改革方面,張永軍認為,僅“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這一句話便具備豐富的內涵。劉元春進一步解釋說,這說明土地價格的形成機制要完善。從目前的國有單獨壟斷收儲的方式和城市建設用地、農村建設用地兩軌運行的方式,逐步向一軌的方向并行。  此外,在國企改革領域,全會也提出,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今年11月9日至12日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問題。從歷史經驗來看,三中全會都是關于改革的重大會議,每次確立新的改革目標,指引我國改革前進的幾個重要文件幾乎都是在歷次三中全會上做出的。  我先后參加過六個中央文件的起草,其中有三個三中全會是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一個是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二個是1993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三個是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三個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對推動中國改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三個文件的出臺幾乎都是相隔十年,現在距離上一個文件的出臺已經有十年了,改革也面臨著新的情況和任務。回顧過去三個決定文件的起草歷程和深遠影響,我們可以預見,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對我國下一步改革開放做出重要的戰略部署,并出臺重要的戰略性文件。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