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娜】全球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日前宣布,由于去年收購的香港上市公司年代煤機旗下子公司存在財務會計不當行為,導致其去年四季度約5.8億美元非現金損失。美國《華爾街日報》1月22日對此報道稱,卡特彼勒的此次行為加劇了其在華的困境。該公司高管也表示,除非該公司能在中國“獲勝”,否則它有可能失去其世界最大建筑設備生產商的王冠。 《華爾街日報》指出,卡特彼勒曾以為,收購鄭州四維是它在有利可圖但挑戰重重的中國市場增加勝算的一條途徑。同時,通過這家公司,它可以打入中國采礦行業。然而現在,這樁收購交易使卡特彼勒已然表現疲弱的中國業務遭遇了新打擊。 卡特彼勒的前員工和業內人士說,該公司一直難以在處于群雄逐鹿狀態的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卡特彼勒作為優質設備生產商所具有的優勢在中國市場無法發揮出來。 全球建筑機械設備約一半的需求量來自中國,卡特彼勒的高管們說,除非該公司能在中國“獲勝”,否則它有可能失去其世界最大建筑設備生產商的王冠。 卡特彼勒為其在中國的計劃進行了辯護,并說公司仍然認為四維的業務前景充滿希望。該公司說:“我們擴大在華煤礦業務的策略沒有變,我們對于潛在的煤礦設備機會持樂觀態度。” 《華爾街日報》指出,除了來自年代煤礦機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這件事的打擊外,卡特彼勒在中國的業務還面臨著中國建筑業全行業蕭條以及中國本土競爭對手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的不利影響。 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合伙人戴加輝(Stephen Dyer)說,如果在華跨國公司不采取行動遏制國內競爭者的成長,這些競爭者終將對其構成威脅。他說,外國公司并不一定擁有市場需要的所謂物美價廉的產品。 《華爾街日報》同時表示,這一問題出現的同時,卡特彼勒和其他國際競爭者在中國市場正面臨著來自國內的日益激烈的競爭。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等快速增長的機械制造商憑借積極的銷售人員和大膽的定價和融資條款贏得了市場占有率。 另據國內媒體報道,卡特彼勒方面稱,問題最初是在公司整合過程中對四維進行庫存盤點時發現的。有意思的是,當年卡特彼勒已進行了收購的盡職調查,并委托花旗集團為咨詢銀行。如今卡特彼勒堅稱:“我們的盡職調查程序是嚴謹和穩健的,包括卡特彼勒人員以及外部的會計、法務與財務顧問參與。” 免責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網huanqiu.com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