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機械是對農田土壤進行機械處理使之適合于農作物生長的機械,作為農業機械化的首要和基礎環節,在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耕整地機械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耕整地機械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品區域適應性顯著提高,市場繼續穩步發展,有力地支撐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市場穩步發展。在利好政策支撐下,我國耕整地機械市場得到穩步發展。2012年1~5月份,耕整地機械實現補貼銷量89.6萬臺,同比增長46.5%。大中型耕整地機械主要集中在東三省和新疆,中型耕整地機械主要集中在冬麥區,小型耕整地機械主要集中在四川省、貴州省和云南省等區域。旋耕機、滅茬旋耕聯合整地機、免耕聯合整地機、深松機及液壓翻轉犁、圓盤耙等成為耕作機械的支撐產品。 產品譜系拓展。我國農機具企業圍繞保護性耕作、中低產田改造、農業結構調整、農藝等對機具需求,結合惠農機遇,研發新型產品,提升制造能力,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不斷拓展了產品譜系。目前,已經形成懸掛犁、牽引犁、圓盤耙、釘齒耙、鎮壓器、旋耕機、秸稈還田、聯合整地機等系列產品的制造能力,一些產品技術接近上世紀末國際技術水平。我國設計、制造的耕整地機械基本覆蓋了耕整地產品領域,能夠滿足不同區域耕整地作業的需求。 區域秉性顯著。由于我國不同區域耕作模式、農藝要求不同,在農田耕作模式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標準,對產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黑龍江、安徽等省已經制定出農業機械田間作業檢查方法。水田和旱田在耕作的農業技術要求方面差異很大,對耕整地機械提出了不同的標準。旱田東北三省壟作區不同省份壟作距離最大相差20厘米以上,對機具寬幅、性能要求較高。春耕是東北三省一項重要的內容,要求耕整地機械具有滅茬、旋耕、起壟、鎮壓等功能,一次作業達到待播狀態。冬麥區旱田平作區域主要以旋耕為主,旋耕兩次后進行播種。水田區域對水田犁、水田旋耕機、攪漿機等輕便、防水密封要求高,同旱田同類產品差別較大。 耕整地機械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農機具企業不斷取得新的發展,對比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產業和產品成功發展模式,我國耕整地機械產品仍面臨著主動提升、跨越突破、持續發展的難題。 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目前,我國耕整地機械企業普遍實力較弱,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創新手段缺失,企業制造能力不高。產品設計缺少與拖拉機的協同,機具研發、制造仍然落后于主機。多數企業只能從事中低端產品的制造,低端高耗能產品重復生產,主流產品品質和國外先進產品相比有30年以上的差距。模塊化模仿、低質量制造、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制約了行業的發展。 產品配套比例偏低。從耕整地機械配套情況看,發達國家機具配套比例高達1∶7,國內機具配套比例還達不到1∶2,與實際需求仍有較大的距離。動力機械與農機具配套比例偏低,制約了主機的利用率。從裝備種類看,大中型耕整地機械少、小型耕整地機械多,復合耕整地機械少、單一功能耕整地機械多,高品質耕整地機械少、中低品質耕整地機械多。從配套應用效果看,主機和耕整地機械因配置或連接裝置不科學,達不到最佳配置狀態,引起質量故障、影響使用效率的情況時有發生。 技術存在明顯差距。從產品技術看,我國耕整地產品主要采用機械技術、手動半自動操作方式,達不到跨國公司液壓、氣動、機電一體化技術綜合應用及全自動、遙控、信息化的技術水準。從材料選用看,國內企業普遍采用鋼鐵材料,缺少國外企業多種金屬、復合材料、特殊鋼材等材料的綜合應用水平。在加工工藝上,用傳統的機加工設備和工藝,與國外綠色數字化設計、激光切割、柔性生產線、各類工業機器人等先進設計手段和裝備差距明顯。在安全性能上,缺少過載保護和先進的安全防護及自動報警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