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之橋信息交流網
 

淺談當前形勢下中國工程機械的應對之道

   日期:2013-11-08     來源:本站    作者:admin    瀏覽:937    評論:0    
核心提示:受到前些年國家四萬億投資的影響,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持續了前所未有的28個月的低迷。進入2013年后,城鎮化策略的確立,農田水利建設和以地鐵為主的軌道交通建設項目的不斷上馬,工程機械似有了回暖跡象。然而,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在總體上依然處于低位運行的狀態。如何提振行業信心、擺脫頹勢、進入正常的發展軌道,已成為工程機械及配套件行業人士所共同面臨的一個課題。正如我們所了解的,正是因為當初的國家四萬億投資,嚴重透支了本應屬于后期發展的市場空間容量,也造成行業產能過剩和大量的庫存。面對這樣的
受到前些年國家四萬億投資的影響,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持續了前所未有的28個月的低迷。進入2013年后,城鎮化策略的確立,農田水利建設和以地鐵為主的軌道交通建設項目的不斷上馬,工程機械似有了回暖跡象。然而,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在總體上依然處于低位運行的狀態。如何提振行業信心、擺脫頹勢、進入正常的發展軌道,已成為工程機械及配套件行業人士所共同面臨的一個課題。正如我們所了解的,正是因為當初的國家四萬億投資,嚴重透支了本應屬于后期發展的市場空間容量,也造成行業產能過剩和大量的庫存。面對這樣的局勢,行業該如何走上良性的發展軌道,筆者認為,在擺出具體的策略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就是被這些問題纏繞的企業到底是哪些企業?是全部的工程機械企業嗎?當然不是!問題中提到的“過剩的產能”是對整個行業來說的,而不是單獨指某個企業;后者“龐大的庫存”既指向整個行業,也指到一些具體企業,通常能擁有龐大庫存的企業都是行業里的大中型企業。除了大中型企業外,,在行業中還存在很多小企業,他們的產品通過差異化的定位來顯現自己的優勢,進而獲得自己在行業里的發展空間。所以我們這里說的,企業該如何擺脫當前頹勢,使之進入正常的發展軌道,所指的企業應該是兩類,一類是大中型工程機械企業,一類是很多小型工程機械企業。不同規模、類型、特點的企業,它們所擁有的產品優勢和市場生存方式都不盡相同,因此應對行業低迷局面時,我們所給出的策略也是不一樣的。先以上面所說的那些小型企業來說,它們是眾多大中型企業競爭的縫隙之間生存的,它們的生產規模及員工人數不是很大,而且產品的類型也不會像大型企業那樣健全成體系,但是這些產品的立足點就在于打差異化的優勢,畢竟即便是大型企業的產品也不可能完全覆蓋所有的施工地貌。小型企業的明智、聰明之處,就是將自己的工程機械產品定位于某種特定的施工環境,產品從研發到測試、生產都是圍繞這個中心點來進行的,正如在BICES2013展會上,京城泰格和重慶勤牛的相關負責人對慧聰工程機械網記者所言,他們的旋挖鉆和輪式挖掘機產品都是依靠差異化的定位而取勝的。面對行業當前的頹勢,小企業沒有像大中型企業那么龐大的庫存需要逐步消化,它們需要做的就是繼續提升自己產品的科技含量,把產品在市場中差異化的優勢做到極致,并且加強自己的服務能力,這便是它們正確的應對之道。然后筆者就來分析大中型工程機械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受制于之前國家四萬億的投資,過度消耗了本應屬于后期國家建設的空間容量,產能過剩和龐大庫存是目前它們需要迫切面對的問題。然而,從一個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這次行業的蕭條,目前的困難時期是從原來快速增長到穩定增長過程中理應經歷的一個“陣痛期”。市場在通過自己內部的力量和規律來重新梳理行業和企業遇到的各種糾結,這一次是沒有外力的過多干預,完全是市場自然的發展規律在支配,所以從長遠來看,這一次工程機械市場的自我調整,是必須和必要的,為的就是將來獲得更加理性和長久的發展。在最近召開的行業會議上,一位業內人士向媒體表示,度過這個時期更多地需要行業內企業審時度勢,科學制定發展目標,而不是追求一時的市場指標??偟膩碚f,大中型工程機械企業欲要擺脫這種困難局面,應該從兩方面出發,一為全球戰略,一為深挖中國內部市場。著眼全球在這個方面,走在最前列的是那些超大型的工程機械企業,像中聯重科、徐工集團、三一集團、廣西柳工、山東重工集團等等。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表示:“我們要用極高的產品品質和服務,去改變中國產品的世界形象,并且把中國的制造變成中國創造。那就是說要得到世人的認可。所以我們把我們的國際化作為三一的第三次創業。”柳工全球研發中心項目的開工建設標志著公司國際化的進一步深入,柳工總裁曾光安表示,從全球市場看,特別是新興市場客戶,他們的需求并沒有像過去想象一樣已經被歐美發達國家企業深度滿足,而是被動接受了很多需求,例如東南亞、拉美、非洲、中東等地很多客戶的特殊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正如柳工曾總所言,就全球而言,和中國同為建設的新興市場的國家如印度、俄羅斯、巴西、非洲諸國,就是在中國的周圍很多發展中的國家也是我國工程機械企業投資的重點市場,如越南、泰國、緬甸等。中國企業在這些市場發展的時候,需要考慮特定市場的客戶需求,不斷完善相關系列產品,堅持走產品差異化道路,并在產品的性能、安全、環保、駕駛舒適性等方面進行大量的技術革新、工藝改進,甚至說讓自己的產品真正實現生產的本地化,讓自己的企業更好地融入當地文化,最終憑借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來贏得客戶的信賴。深挖中國內部市場就在筆者上半年參加的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的全國巡展過程中,筆者已經看到了中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正在從東部的大城市向中西部有序推進,而且像中聯重科一樣的很多大型工程機械企業都已經把目光聚焦到了小城鎮的建設上了。目前,中國城鎮化策略已經確立,而且國家的投資更多集中在對中小城市的改造、城市集群的建設和對鄉鎮級地區的農、林、水利等有關民生類的中小工程項目的建設上。除城鎮化的機遇之外,最近國家出臺一系列刺激政策,如加大鐵路投資力度到加快鐵路投融資資改革,國家一改對地產的調控態度,轉為支持地產穩定健康發展,密集的政策釋放出穩增長的信號,這都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發展機遇。另外,筆者也在此想駁斥一種觀點,有人稱,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要實現更好的盈利模式,就必須依靠提高后市場的盈利減少對新機銷售的依賴。筆者想如果單從工程機械產業發展的最終形態來看,這樣的結論是沒有錯的,但是就當前的中國市場發展階段來看,說這樣的話還為時過早。因為我國的工程機械產業雖然經過了前十年黃金十年的發展,但是從全局來看,我國的工程機械產業依然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們的工程機械產品總體上來說,還處于需要繼續提升質量,打破國外尖端技術封鎖的闖關階段。另外,就目前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后市場服務水平依然處于探索階段,即便是那些中大型企業,與國外工程機械巨頭相比較,它們依然還有很多很多經驗和做法需要學習提高。而且,筆者還想強調一下,我們都知道后市場重要,但是就現階段而言,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不能為了后市場而后市場,企業要端正對待后市場的態度,企業的首要目標依然還是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向國外巨頭企業虛心學習關于后市場合理運作的方法和措施,這才是我們需要的正確態度。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